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从海域到全域的绿色转型之路

元描述: 探索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环东海域生态修复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建设,展现厦门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路径。

引言:

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活力与魅力。它不仅拥有迷人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一座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在绿色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从环东海域生态修复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到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厦门展现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远见卓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探寻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秘诀,感受绿色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

从滩涂到新城: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奇迹

关键词: 环东海域,生态修复,新城发展

十年前,厦门环东海域还是一片杂乱无章的养殖滩涂,如今却已蝶变为风景秀丽的滨海湿地和充满活力的产业增长极。这得益于厦门市对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工程,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为厦门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科学规划,精准施策:

厦门市成立环东海域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全面推进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他们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

  • 养殖清退: 根椐水模实验结果,对2.2亿立方米的淤泥进行清淤,提高了水体交换能力,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 人工沙滩修复: 修复了长达4.7公里的沙滩,为滨海湿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 丁字坝建设: 修建了4座丁字坝,有效地保护了海岸线,并为红树林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红树林种植: 在丁字坝外侧种植红树林,提升了景观效果,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保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2. 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 旅游业: 50公里的蓝红相间的专业马拉松赛道和周边公园绿化景观,已成为厦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
  • 产业发展: 环东海域已成为同安区乃至厦门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之一,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3. 生态文明,惠及民生:

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 改善民生: 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幸福感。
  • 提升城市形象: 为厦门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了城市形象。

从小流域到全域: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绣花功夫”

关键词: 小流域治理,水生态环境,生活垃圾分类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仅着眼于大项目,更重视“绣花功夫”,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小流域综合治理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1. 以许溪为例:

许溪是厦门市两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近年来,集美区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共治,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给、生态修复、智慧调度”的总体思路,全力提升许溪流域水生态环境。

  • 控源截污: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 内源治理: 清理河道底泥,修复水生植物,改善水环境质量。
  • 活水补给: 建立水库和生态水系,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水质。
  • 生态修复: 恢复河岸植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智慧调度: 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2. 全域治理,协同共治:

厦门市将小流域治理经验推广到全域,建立了“河长制”,实行“五级河长”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治理的转变。

  • 部门联动: 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守护的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开启循环经济新篇章

关键词: 垃圾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厦门市在垃圾分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更是在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厦门垃圾分类的特色:

早在2000年,厦门便成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 体系完善: 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包括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等环节。
  • 管理规范: 制定了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确保分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 宣传引导: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2. 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创新:

厦门市于2022年12月投产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实现了生活源可回收物分拣自动化、智能化。

  • 高效分拣: 利用光谱识别和AI技术,分拣准确率在95%以上。
  • 资源循环: 分拣后的可回收物经打包成为可再生资源,运至下游再生资源利用工厂。
  • 环保效益: 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吨,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

3.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建设,是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减少污染: 减少了垃圾填埋量,降低了环境污染。
  • 节约资源: 回收利用低值可回收物,节约了资源。
  • 促进产业发展: 促进了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

总结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到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建设,厦门在绿色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展现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远见卓识。

常见问题解答

1.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完成了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昔日杂乱的养殖滩涂变为风景秀丽的滨海湿地,并带动了产业发展。
  • 推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以许溪为例,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给、生态修复、智慧调度”的措施,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 建立了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实现了生活源可回收物分拣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

2.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
  • 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精准施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 推行全域治理,协同共治,加强部门联动,鼓励公众参与,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 鼓励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3.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 部分市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如何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的。
  •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何加强监管,防范环境风险,是需要持续关注的。

4. 厦门市在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发展方向?

厦门市在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5.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案例?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涌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案例,例如:

  • 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工程,是城市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
  • 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绣花功夫”治理的典型代表。
  • 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建设,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之举。

6.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起来。

  •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 推行垃圾分类,提高了城市环境卫生,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 发展绿色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发展。

结论:

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厦门市在未来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